昨天,上海警方通报了由静安公安部门破获的一起侵犯服务商标案:男子李某打着“国际知名品牌少儿模特秀”旗号,收取家长和培训机构高额报名费,实则没有获得品牌授权,侵害了企业权益,也欺骗了付出重金的家长和机构。
类似情况并非个案。就在今年5月,黄浦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一起服务类商标专用权案,作案手法如出一辙:一家童模走秀培训公司,声称跟国际知名品牌合作举办“儿童时装周”,向儿童家长收取高额报名费,其实是侵权行为。
儿童走秀、童星培训、少儿才艺大赛……近年来,以展现和培养孩子的天赋、才艺、情商等为幌子的骗局,层出不穷,却也屡屡得手。“本质上,这些骗局针对的是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家长。”在专业人士茅建东看来,家长频频掉落陷阱背后,个体和社会的心理机制值得关注。
儿童走秀骗局,培训机构为何成“同盟”
花数千元报名费,就能让孩子参与“奢侈品童装大秀”,成为朋友圈“最靓的崽”——某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实际负责人李某打着与DIOR、GUCCI等国际知名品牌合作的旗号,组织儿童走秀活动,吸引了不少上海家长的目光。
公开使用品牌标识,还提供品牌服饰,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走秀活动,实际却从未获得品牌授权。上海静安公安部门侦查认定,李某的行为涉嫌假冒服务商标罪,检察机关已就此案提起公诉。
“这起案件中,除了部分看到招募信息主动报名的家长外,多数参与走秀的儿童,来自本市的少儿形体培训机构。”静安公安分局经侦支队民警沈星宇告诉记者,李某以提供“稀缺的国际知名品牌少儿走秀机会”的名义,与一些少儿形体培训机构接洽合作关系,并向机构收取数千至数万元不等的“品牌授权费”。
而牵涉其中的少儿培训机构生讯网,则将“完成相应数量的课程,就能参加国际大牌童装走秀活动”作为招生亮点,吸引家长付费买课。
根据警方调查,多数涉案的少儿培训机构,本身也受到李某蒙骗,是受害者。然而,它们又在无意中,成为李某的“同盟”。“因为家长是比较信任这些培训机构的,会认为机构在这个领域是比较专业的,跟着它们行动,一般不会错。”心理学专业人士茅建东说。
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,最终伸向家长的钱袋。虽然从警方认定的案件性质来看,李某侵害的是国际知名品牌的服务商标权益,但争相为孩子付费参与活动的家长,无疑也受到了欺骗。
出人意料的是,配合警方调查时,许多家长竟不以为然。“有家长说,孩子得到锻炼也丰富了阅历,还拿到了走秀活动的视频、照片,以及印有大牌商标的证书,这就足够了。至于活动本身是否得到官方授权,家长并不太在意。”沈星宇说。
在茅建东看来,家长们抱持的这种心态,恰恰成为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弱点。“不法分子利用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,虚构品牌授权,打造高端秀场假象,收取高额费用。而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,不惜投入大量金钱,却忽视了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。”
虚构才艺大赛,家长攀比成“刷票收割机”
近年来,以培养和展现少儿的天赋、才艺、情商等为幌子,却涉及诈骗、侵权、虚假宣传等违法犯罪的各类活动,在全国多地上演。
比如,利用少儿才艺投票实施诈骗。发生在江苏盐城一起案件中,某艺术培训机构负责人收到自称是“少儿艺术之星大赛”网络赛事组委会的比赛邀请。对方称这是全国性网络公益比赛,不收取任何费用,比赛方式是将孩子的作品做成网络链接,依据网络投票数量决出名次。
然而,公益和免费只是诱饵,“套路”在投票环节。每场比赛只有三天时间,主办方将网上投票设置了每天800票的上限,三天下来,一名参赛者最多能获得2400张选票。与此同时,主办方开通了刷礼物通道,家长花5元钱就能获得5张选票,花300元钱就能获得500张选票。这就意味着,花钱越多,获得的选票就越多。
为了让孩子取得好名次,家长们花起钱来毫不含糊。8个多月的时间里,“主办方”先后开展了2500多场比赛,收益1400多万元。
实际上,所谓公益性的“少儿艺术之星大赛”根本不存在,举办方也没有举办全国性大赛的名义和资质,目的只是为了骗取家长“买票”。最终,3名主犯因犯诈骗罪,被判处13年6个月至10年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,并各处罚金。
“有些家长看到别的孩子在参加比赛,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,开始砸钱攀比。”茅建东说,骗子设计这类付费刷票骗局,实际是抓住了一些家长盲目攀比的心理。“这种心理会驱使家长在面对诱惑时,难以保持冷静和理智。家长应反思参与活动的初衷是‘孩子真正需要’还是‘家长面子工程’,避免用金钱替代对孩子兴趣的真正关注。”
家长屡屡被骗,这些心理在作祟
针对儿童走秀、少儿才艺比赛拉票等骗局,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反诈防骗提醒,为何家长仍屡屡入套?
“从个体心理机制来看,这些骗局充分利用了‘晕轮效应’的认知陷阱。”茅建东分析称,行骗者深谙“拉大旗作虎皮”之道,将“国际知名品牌”“全国性比赛”等光环标签与活动绑定,利用家长对权威品牌的信任,制造“高端等于正规”的认知捷径。正如静安警方侦破的案件中,李某通过伪造品牌标识等方式,构建有奢侈品牌背书的假象,让家长自动过滤对授权真实性的质疑,却为骗局打开了心理缺口。
与此同时,网络社交平台强化了“育儿成果可视化”的需求,让部分家长潜意识中把孩子的经历视为“社交货币”,愿意为“晒娃素材”支付溢价,比如大牌童装走秀照片、含品牌元素的现场视频等。骗子利用这种心理,特意设计“专业摄影全程直拍”等环节,让家长在社交分享中获得即时反馈,从而进一步掩盖活动的虚假本质。
此外,受骗家长们还普遍存在对“短平快”成才路径的追逐心理。“家长期望孩子成功,这本身并没有错,不能简单地说是功利主义。关键是要厘清,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‘龙’和‘凤’,让孩子成才的科学路径又是什么。”茅建东说。
尤其是受流量思维影响,当“成功”“成才”被简化为曝光度和标签价值,骗局便找到了滋生的土壤。“尤其童模走秀、少儿选秀等骗局,渲染一夜成名的假象,恰好迎合了部分家长的‘速成焦虑’生讯网,致使此类诈骗套路屡试不爽。”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