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5策略,印度空军从俄罗斯引进了R-37M高超音速远程空对空导弹。这款射程达300至400公里的武器被印度媒体称为“霹雳-15的终极克星”。这一合作不仅是印度破解中国导弹技术失败后的无奈之举,也暴露了俄罗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重塑南亚战略格局的深层意图。
印度此次求援的直接原因是2025年印巴边境冲突中霹雳-15E导弹的表现。巴基斯坦空军的歼-10C战机凭借霹雳-15E的145公里射程优势,多次在视距外击落印度战机,甚至迫使印度苏-30MKI编队放弃对巴境内目标的打击。尽管印度曾宣称“缴获”霹雳-15残骸并试图逆向工程,但最终因技术复杂性和内部管理混乱宣告失败,转而寻求俄罗斯的技术支持。俄罗斯提供的R-37M导弹采用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,末端速度达6马赫,配备60公斤高爆破片战斗部,理论上可在200公里外摧毁预警机等战略目标,其性能参数确实对霹雳-15构成压制。
5策略
俄罗斯的战略考量可以从经济利益、地缘政治和军事技术输出三个维度解析。在西方制裁导致能源收入锐减的背景下,俄罗斯急需通过军售填补财政缺口。印度作为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,2025年军费预算已突破1000亿美元,成为俄罗斯军工企业的关键市场。除R-37M外,俄罗斯还向印度推销S-500防空系统生产线,并计划将苏-57战机的组装技术转移至印度,这些合作不仅带来直接收入,更通过技术捆绑巩固长期依赖。例如,俄印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导弹年产量已提升至100枚,印度陆军在安达曼-尼科巴群岛的部署直接威胁马六甲海峡航道,而俄罗斯通过技术分成获得持续收益。
俄罗斯试图通过强化印军实力5策略,在南亚构建制衡中国的支点。随着中国与巴基斯坦在“中巴经济走廊”框架下的军事合作深化,尤其是歼-10C与霹雳-15的组合形成区域空中优势,俄罗斯担忧中国影响力过度渗透会挤压其传统势力范围。支持印度不仅能分散中国在边境的军事压力,还可通过俄印中亚合作(如塔吉克斯坦艾尼空军基地)对冲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在中亚的推进。值得注意的是,俄罗斯在向印度提供R-37M的同时,并未完全疏远中国——其对华出口的S-400防空系统仍在持续交付,这种“双重平衡”策略凸显其地缘政治的灵活性。
俄罗斯通过技术转让将印度纳入其军工体系,例如R-37M的国产化需要升级苏-30MKI的雷达和火控系统,这迫使印度在未来十年内持续依赖俄罗斯的技术支持。这种深度绑定不仅确保俄制武器在印度市场的垄断地位,还为俄罗斯介入南亚安全事务提供了合法渠道。然而,印度的“借俄制华”策略面临多重挑战。R-37M的实战效能存疑,尽管该导弹在俄乌冲突中表现出对无人机和传统战机的打击能力,但面对中国的歼-20隐身战机和电子战系统,其主动雷达制导头可能被干扰,且6马赫的高速在末端机动时会导致制导精度下降。
印度空军的“万国牌”装备体系难以形成协同战力。R-37M需要与苏-30MKI的“雪豹”雷达深度整合,而印度同时装备的法国“阵风”战机和以色列预警机却无法共享数据链,这种系统割裂可能导致“纸面优势”难以转化为实战能力。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俄罗斯的战略摇摆。尽管俄印军事合作升温,但俄罗斯始终将中国视为更重要的战略伙伴。2025年5月,俄外长拉夫罗夫在呼吁重启中俄印三方机制时表示:“中印关系的稳定对全球南方的团结至关重要。”这种表态既反映俄罗斯不愿在中印间选边站队的立场,也暗示其对印度“同时对冲中俄”策略的不满。事实上,印度在中亚的军事扩张(如扩大塔吉克斯坦驻军)已引发俄罗斯警觉,俄媒甚至批评印度“试图在俄罗斯后院玩火”。
中国的反制措施同样不容忽视。针对印俄合作,中国加速推进霹雳-15的升级版本,其自用型号射程已超过200公里,并整合了北斗导航和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。与此同时,中国与巴基斯坦的“超级水坝”项目和歼-36隐身战机合作,正从能源和空中力量两方面强化对印威慑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中国通过“金砖+”机制深化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,哈萨克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已表示愿采购中国的红旗-9BE防空系统,这直接削弱了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力。
这场围绕霹雳-15的导弹博弈5策略,本质上是大国在南亚次大陆的战略角力。印度试图通过技术引进弥补自身短板,俄罗斯借此拓展经济利益和地缘影响力,而中国则以技术创新和多边合作应对挑战。然而,在核武器阴影笼罩的南亚,任何军事技术的升级都可能打破战略平衡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警告称,R-37M的部署可能引发中印边境的“导弹竞赛”,而俄罗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将决定这场博弈是走向稳定还是失控。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